《探寻“道”的踪迹: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玄妙之旅》


【原文】
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
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

故,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
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
“道”这一概念既神秘又深邃,仿佛隐藏在云雾之中的山峰,若隐若现。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,而是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知觉方式去感知和理解的。这种知觉方式不同于我们日常所习惯的常规认知途径,它要求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敏锐的心态去探寻“道”的踪迹。


同样地,“道”的命名也充满了玄妙之感。它的名字可以被赋予,但这种赋予并非随意而为,而是需要运用一种非同寻常的方法。这种方法要求我们超越语言的局限,以一种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方式去理解“道”的本质。


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,“无”被称作天地的起始,“有”则被视为万物的母亲。这一观点启示我们,要想真正领悟“道”的奥秘,就必须时刻关注“无”与“有”这两个方面。我们应该学会从“无”的角度去探寻“道”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,同时也要从““有””的角度去观察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“无”与“有”虽然都源于“道”,但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和表现形式。它们既是幽深玄妙的象征,也是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源泉。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“无”与“有”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,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。



在《道德经》中,老子深刻地阐述了“道”与“名”的概念,以及“无”与“有”的哲理。正如朱熹所言:“道如路,人所共有。”大道的规律无处不在,渗透于天地万物之中,指导着一切的运动与发展。


《道德经》之所以得名,原因有二:一是明确阐述“道”的本质;二是阐释“德”的内涵。理解这两者的深层含义及其外延,是我们进入老子哲学特殊境界的必经之路。


古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现代的网络世界,同样,现代年轻人也难以完全理解古时的语言。老子指出,要理解现实事物的变化,研究概念足矣;但要探索概念产生之前的宇宙奥秘,则需掌握一套不同的语言系统。这种语言系统神秘莫测,难以言传。


实际上,探索宇宙奥秘的语言不止一种。科学家使用专业术语,普通人难以理解;佛家运用禅语,缺乏悟性者难以领悟。而老子的表达方式独特,虽无华丽辞藻,却需要深厚的道行才能领会其深意。这种语言不仅要求理解文字意义,还需心灵共鸣,摒弃欲望与世俗纷扰,达到“常无,欲以观其妙”的境界。


“道”作为《道德经》的核心议题,存在于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之中,贯穿于万物生长、活动、变化乃至灭亡的全过程。即使在天地形成之后,“道”依然无处不在,影响着我们的意识与行为。尽管“道”无形无影,但我们能感知其存在,并依循其轨迹前行。


自“道”的概念诞生以来,世界被划分为现实与虚无两大部分。前者可见可感,后者只能通过心灵感知,且需极高的智慧。人类依靠思想和语言发展壮大,成为地球的主宰。然而,语言和思想的局限性使我们难以完全把握宇宙的本质。尽管如此,人类依然充满信心,不断探索,寻求认识和掌握古老的终极规律。


老子提出的思考方式引导我们理解人生与宇宙大道之间的距离,并找到新的视角和方法。他强调,“道”是宇宙间无法言喻的大规律,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,难以掌控。因此,我们需要用概念性的词语来描述它,如“无”与“无”。 “无”代表虚空的境界,大道的存在方式;“有”则象征孕育万物的能力,是一种客观状态。理解“无”与“有”,有助于我们把握大道的实质,开启众妙之门。


提炼重点

1.道的知觉方式:需用非常规方法感知。

2.道的命名:需用非通常方法命名。

3.无与有的关系:“无”为天地之始,“有”为万物之母。

4.观察道的途径:从“无”观知存在奥妙,从“有”观察运动变化。

5.道的玄妙性:“无”与“有”皆源于道,体现天地万物的奥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