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晋玄学的文化转型与历史进步意义
导语
魏晋玄学作为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,历史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,以贬者居多。然而,如果我们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,玄学在文化转型和历史进步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。本文将探讨玄学的产生背景、思想基础及其在魏晋时期的具体表现,揭示其在文化转型中的积极作用。
一、玄学的产生背景
玄学作为魏晋时期兴起的思想文化变革运动,其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。汉末以来,政治黑暗、社会动荡,儒学失去了对士人的号召力,无法成为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。儒学的正面价值降低,而其负面价值却得到提升,“名教”成为儒家负面价值体制化的结果。两汉数百年名教之治使汉末出现了严重的名教危机,表现为知识分子个性压抑和“因名立教”所导致的虚伪现象。因此,反思与矫正名教之治的弊端成为意识形态领域迫在眉睫的任务。玄学的产生,从根本上说是魏晋士人面对儒学衰落之后所暴露的种种社会矛盾,企图运用先秦思想资源给予纠弊克偏的结果。
二、玄学的思想基础
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为骨架,继承了庄子哲学的精华——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,从而成为魏晋时期人性解放的原动力。庄子在人生观上提倡回归自然,反对儒家的人生伦理化,认为儒家的治国平天下都以修身为基础,而修身的本质是制定出各种制度法则来限制人的情欲生活,使人沦为伦理的奴隶,这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。因此,庄子排斥儒家的伦理观念和礼法制度,要求实现人生的自然化,返回真实、自然的生活中去。
在魏晋玄学中,“自然”作为世界的终极真理及其存在方式,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。玄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中,王弼的“名教本于自然”,嵇康的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郭象的“名教即自然”,虽然对名教的态度有所不同,但其论点的基础都是“自然”。
三、玄学的具体表现
1. 人性解放
魏晋玄学在人性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玄学家们通过对“情”与“礼”的讨论,主张情和欲是人的自然本性,情感与生俱来,应物而发,发而表现为欲望,这是很自然的,因此既不能灭,也不能除,只能按自然的要求来对待。例如,阮籍和嵇康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的激进色彩。阮籍不避嫌疑醉眠邻妇侧,率情任性痛哭兵家女,居母丧饮酒不辍;嵇康在《难自然好学论》中对儒术进行彻底批判,主张人的天性是不大好学,只是这种学习能使人得到荣华富贵,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学。
2. 政治理想
从自然主义出发,庄子在政治观上主张无为而治,要求君主轻政简令,与民宽松。何晏、王弼在哲学上是“贵无论”的代表,他们认为天地万物有名有形,而有名有形的东西自身不能是其存在的根据,故必求之于无名无形。正始名士将“以无为本”的哲学支点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了政治性的转换,比如何晏主张“任官得其人,故无为而治”,王弼认为“天地虽广,以无为心;圣王虽大,以虚为主”。这种君主无为论与君权神授、君权绝对集中的论调背道而驰,能够在主观和客观上起到抑制皇权的政治作用,从而相对地提高了士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。
四、玄学的历史进步意义
1. 人性解放
玄学把人性从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大胆追求个性的自由,这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精神来说,无疑具有叛逆意义。魏晋士人挣脱了礼法的束缚,发现了自身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,开始追求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方式。率真浪漫、任情止礼成为士人性格的新内容。《世说新语》中记录了种种自然放逸、倜傥风流的情形,如阮籍、刘伶的行为,以及山涛夫人和王安丰夫人的大胆表现,这些都是礼教崩溃后人性解放的结果。
2. 政治影响
玄学在政治上的主张,如君主无为论,与君权神授、君权绝对集中的论调背道而驰,能够在主观和客观上起到抑制皇权的政治作用,从而相对地提高了士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。嵇康的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理论,从哲学思想发展上看,也是“贵无”“崇本”的一个必然趋势,进一步推动了士人的独立意识和个性自由。
3. 文化影响
魏晋玄学在文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它继承了先秦思想资源,特别是庄子的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,促进了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发展。这种独立自由的人格气质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,培养出许多不拘小节、恃才傲物的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文人。
五、结论
综上所述,魏晋玄学在文化转型和历史进步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。它不仅纠正了两汉名教之治的弊端,解放了人性,还推动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文化上的多元化。玄学的历史进步意义在于其在魏晋这个特殊历史时期,承担了艰巨的历史任务,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重点提炼
*产生背景:汉末儒学衰落,名教危机,需要新的思想资源来纠正弊端。
*思想基础:以老庄思想为骨架,强调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,促进人性解放。
*具体表现:在人性解放和政治理想方面的具体实践,如阮籍、嵇康的行为。
*历史进步意义:解放人性,推动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,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气质。